全球數字經濟浪潮勢不可當,有效對沖了疫情的沖擊與影響。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(以下簡稱“中國信通院”)《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》顯示,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在去年已達到5.4萬億美元,位居世界第二位,同比增長9.6%,增速位居全球第一。
8月3日,有關人員從2021全球數字經濟大會獲悉,國家區塊鏈與工業互聯網協同新型基礎設施——星火·鏈網正式落地,由中國信通院歷時3年自主設計研發而成,覆蓋了國內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全場景。
需要指出的是,近一年多以來,無論是“新基建”,還是“數字經濟”,都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。作為數字經濟發展“底座”的新基建,到底該如何推動數字經濟發展?中國信通院工業互聯網與物聯網研究所副所長羅松向本報記者表示,新基建,即新型基礎設施建設,應該至少具備四方面的特性,第一是賦能的能力,帶動產業產生新的增值;第二是能夠將全社會多主體、多行業、多領域接入,新基建應該是一個開放性的生態;第三是規?;?,能夠將單點數據和服務形成全網服務能力,同時全網多點應用能規?;瘡椭?;第四則是安全可控,基礎設施建設要符合國家安全強監管的要求。
國家級新基建平臺落地
中國信通院院長余曉暉表示,數字化發展已經成為新工業革命的主要特征和主要方面,產業數字化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典型領域之一,仍然是數字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。工業互聯網引發制造業系統性變革,推動傳統產業新興裂變和升級演進,正在發揮著變革創新范式、產品體系、生產制造模式,提升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彈性,以及優化資源組織方式等作用。
根據《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》統計,2020年,全球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2.6萬億美元,同比名義增長3.0%,占全球GDP的比重為43.7%。發達國家數字經濟規模大、占比高,市場規模為24.4萬億美元,占GDP的比重約為54.3%;而發展中國家數字經濟增速更快,去年平均增長速度為3.1%。從國家來看,美國以13.6萬億美元的數字經濟市場規模位居世界第一,中國位居世界第二,規模為5.4萬億美元,同比增長速度卻為9.6%,位居全球第一。
羅松指出,基于數字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和背景,以及對多樣性、生態、安全、規?;姆较虬盐?,在工信部專項支持下,信通院研發了星火·鏈網這一國家級的基礎設施,它以產業數字化轉型工業互聯網作為主要的應用場景來推動,同時以數字身份這一數字化資源作為突破口,利用區塊鏈技術能力結合成一種基礎設施,這樣做的優勢在于,既具備了區塊鏈分布式的、可實現數據交易的能力,又能夠為向工業互聯網轉型場景提供服務能力。具體來說,星火·鏈網按照兩個大的層級構建,主鏈層面向國家的基礎設施,以及未來會在海外部署超級節點,以支持國家數據治理和國際網絡空間治理的架構,主鏈上會注入大量數據的公共資源,包括公共數據。而子鏈層被稱作骨干節點,面向產業提供真正的區塊鏈服務能力,實現跨鏈交互服務能力的服務和應用。
產業多方“掘金”數字經濟
面對數字經濟快速增長的市場,產業界各方都在積極布局、以搶食數字經濟紅利。
除了數據要素和價值的凸顯,數字經濟中的雙碳戰略落地需求驟增,也成為眾多廠商入局爭搶的重點。阿里云副總裁熊務真表示,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對能源需求巨大,國家雙碳戰略的落地在能源升級、產業升級、新興產業以及政策管理四個方面充滿機遇和挑戰。阿里云針對科技創新、節能減排的需求,在碳中和產品和解決方案布局中大致分為三類產品,即面向政府的雙碳操作系統、面向企業的低碳智能云和針對社區C端用戶的服務。其中,低碳智能云能夠幫助企業做全鏈路的能耗管理,包括排放現狀、跟蹤、目標達成以及碳交易等。
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、數字經濟產業創新研究院院長姚建明指出,高質量發展在數字化轉型中至關重要,所謂高質量發展,其兩大核心內容在于發展的均衡性與持續性。前者是指保障社會公平,后者指要有核心技術,關鍵技術自主可控。
針對數字化轉型中的挑戰,中國工程院院士鄔江興則重點提到了數據安全問題。在他看來,信息產業和相關行業長期面臨的嚴峻挑戰是,沒有任何一家服務商敢保證數字底座不存在安全漏洞,也沒有任何安檢機構敢為送檢的數字底座產品做無漏洞安全擔保,“盡管網絡安全問題是一個小概率事件,但對數字底座來說是個大災難問題”。鄔江興呼吁產業鏈各方開放合作,共同為全球經濟底座的安全建設提供中國智慧和解決方案。
400-619-6179
180-5242-9961
yss@moojnn.com